“大荒山之長白山說”辨?zhèn)蝃1]第二部分:剪輯篡改《山海經(jīng)》“郭璞注
鞠 曦
?。ㄩL白山書院)
按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的章節(jié)設(shè)想,“大荒山之長白山說”的邏輯起點是以“諧音寓意”停止“文獻考釋”,即上引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第20頁和2*頁到29頁之內(nèi)容白山。下面,按其文字擺列挨次,對其“剪輯竄改”《山海經(jīng)》“郭璞注”的問題停止闡發(fā)。陳景河說:
在相當(dāng)一段汗青期間,內(nèi)地人稱長白山為大荒山,曹雪芹寫書時,大荒山之名,已鮮為人知,被做者按揭入書白山。大荒山之名,最早見于《山海經(jīng)?大荒西經(jīng)》:
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白山。有人焉三面,是顓頊之子,三面一臂。三面之人不死,是為大荒之野。(《山海經(jīng)》,上海古籍出書社, 19*9年版,第11*頁)
那里所論“三面一臂”之鄉(xiāng), 晉人郭璞說明其地在長白山勿吉部:
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白山。元菟太守王頎至沃沮國,問其耆老,云:“復(fù)有一破船,隨波出在海岸邊,上有一人,項中復(fù)有面,與語不解,(了)不食而死。”此是兩面人也。呂氏春秋曰: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 。”(《山海經(jīng)》,上海古籍出書社, 19*9年版,第11*頁。)
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國白山。沃沮、窩集、勿吉、烏稽等,皆一音之轉(zhuǎn),意為叢林部落人。有史以來,勿吉人是環(huán)長白山原住民,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棲身史,被視為現(xiàn)今滿族的先世。故紅樓夢開篇有“無稽崖”即“勿吉哀”之嘆。[21]
顯然,按陳景河如許的文字擺列而不深究,即僅僅理解外表的文字意蘊,讀者很容易被誘入陳氏“議程設(shè)置”與鋪陳下的“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國”的邏輯陷阱,從而相信了“大荒山”就是“長白山”白山。但是,只要查閱《山海經(jīng)》文獻,就會斷然發(fā)現(xiàn)問題之所在。
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所引用的上海古籍出書社、19*9年版《山海經(jīng)》第11*頁的文獻照片如下:
按19*9年版《山海經(jīng)》第11*頁文獻照片白山,其文字列之如下:
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白山。有人焉三面,[沅曰:此似釋海外西經(jīng)三身國也。]是顓頊之子,三面一臂。[無左臂也]。三面之人不死,[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。元菟太守王頎至沃沮國,問其耆老,云:“復(fù)有一破船,隨波出在海岸邊,上有一人,項中復(fù)有面,與語不解,(了)不食而死?!贝耸莾擅嫒艘?。呂氏春秋曰: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 。”]是為大荒之野。(《山海經(jīng)》,上海古籍出書社, 19*9年版,第11*頁)
上引,[]內(nèi)為“畢沅曰”和“郭璞注”白山。以19*9年版《山海經(jīng)》第11*頁相關(guān)文獻與陳景河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所引用鋪陳的文獻停止比對,顯然,兩者的不同是,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中剪裁掉了“沅曰:此似釋海外西經(jīng)三身國也?!焙汀肮弊ⅰ薄盁o左臂也”,并把“是為大荒之野?!币频搅恕肮弊ⅰ鼻懊妗?/p>
下面是19*9年版《山海經(jīng)》第11*頁“大荒山”條目原文:
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白山。有人焉三面,是顓頊之子,三面一臂。三面之人不死,是為大荒之野。
此段話譯為:“大荒傍邊,有座山名叫大荒山,是太陽和月亮進去的處所,有一種人長有三張臉,是顓頊傳下的子孫后代,三張臉一條胳膊,三張臉的人永久不死,那里就叫做大荒野”[22]“野,郊外也白山?!盵2*]“邑外謂之郊,郊外謂之野?!盵2*]。故所謂“大荒山”是指“大荒之郊”,荒野之郊是太陽和月亮進去的處所,那里的人永久不死而且有三張臉一條胳膊。
顯然,郭璞所注與經(jīng)辭意同,經(jīng)文“三面一臂”,郭璞注“無左臂也”,意為“大荒山”那一“大荒之郊”的人,是三張臉無左胳膊的永久不死之人白山。而“郭璞注”經(jīng)文“三面之人不死”曰:“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。元菟太守王頎至沃沮國,問其耆老,云:‘復(fù)有一破船,隨波出在海岸邊,上有一人,項中復(fù)有面,與語不解,(了)不食而死?!耸莾擅嫒艘?。”顯然,“郭璞注”是說“沃沮國”之“兩面人”,以示“大荒山”“三面之人不死”與“沃沮國”“兩面人之死”之差別;而“兩面人”乘破船“隨浪波呈現(xiàn)在海岸邊”與“大荒之野”的“一臂三面人”不在一個處所,故所謂“三面之人不死”,“郭璞注”引《呂氏春秋》曰: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 ,”“是為大荒之野”,此便是說“三面之人不死”即“長有一臂三張臉之人的處所,是在大荒之野。”由此表白,郭璞非常清晰“兩面人”與“三面人”之“死”與“不死”之別,非常了了“大荒山”與“沃沮國”遍地“西”、“北”,由此可知陳景河剪輯竄改、斷章取義的手段是多么卑鄙!
由上已知,按陳景河于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一書引用的顛末其剪輯竄改、斷章取義的《山海經(jīng)》文獻,因為陳景河刪掉了畢沅“此似釋海外西經(jīng)三身國也”和經(jīng)文“三面一臂”的“郭璞注”“無左臂也”,從而把郭璞對“三面之人不死”的注解,釀成了對“三面一臂”的注解,使陳景河可以謂以“那里所論‘三面一臂’之鄉(xiāng), 晉人郭璞說明其地在長白山勿吉部”,從而使讀者留意“三面一臂”“其地在長白山勿吉部”而忽略“三面之人不死”白山。陳景河把“郭璞注”“三面之人不死”的“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”及其與“沃沮國兩面人”停止比力的一段話挪至“是為大荒之野”之后,進而模糊了“三面人”與“兩面人”之區(qū)別及“大荒山”與“沃沮國”之區(qū)別,并把《呂氏春秋》的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 ”那段話斷章為結(jié)尾,使其具有總結(jié)性量從而力求使“大荒山”與“沃沮國”同為一處,使大荒之野的“三面一臂不死之人”與沃沮國的“兩臂兩面的不食而死之人”混淆為都是“大荒之野”的人,從而以“剪輯竄改”的手段得出“從郭璞所注可知,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所記‘大荒之山’,系指長白山無疑”、[2*]“郭璞注解其大荒山在沃沮國”等結(jié)論。故陳景河“剪輯竄改”《山海經(jīng)》“郭璞注”文獻的形式與目標(biāo),能夠知也。
其實,只要深切詳盡思慮《山海經(jīng)》之經(jīng)文,即便按陳景河斷章取義的文字,也不難發(fā)現(xiàn)此中的矛盾,因為經(jīng)文“一臂三面不死之人”在“大荒山”,“兩臂二面而死之人”在“沃沮國”,兩者若何可能混淆?而且,《呂氏春秋》之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”顯然是指“大荒之野”白山。孤證不立,而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的其它文獻,則佐證了陳景河即便運用“剪輯竄改”以及“邏輯鋪陳”,其“大荒山之長白山說”也底子不克不及成立。
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有一個明顯的特征,即除了“大荒山”有“一臂”人,更有多處記載了“一臂”人,如,“有人名曰吳回,奇左,是無右臂”;“有蓋山之國白山。有樹,赤皮收干,青葉,名曰墨木。有一臂民”。是故,“大荒山”之人,“一臂人”是其第一個重要特點?!按蠡纳健敝说牡诙€特點是“面”即“三面之人”;“大荒山”之人的第三個特點是“永久不死之人”。而“沃沮國”之人的第一個特點是“雙臂人”?!拔志趪敝说牡诙€特點是“面”即“兩面之人”?!拔志趪敝说牡谌齻€特點“必死之人”。由上可知,“大荒山”的“一臂”人與“沃沮國”的“兩臂人”;“大荒山”的“三面人”與“沃沮國”的“兩面人”“大荒山”的“不死之人”與“沃沮國”的“必死之人”顯然有龐大的不同。簡而言之,“一臂三面之人永久不死”與“兩臂兩面之人不食而死”別離處于“大荒山”和“沃沮國”,而郭璞之博學(xué),豈能不知“一臂三面之人永久不死”與“兩臂兩面之人不食而死”之不同!更重要的是,郭璞所引“沃沮國”與《呂氏春秋》,顯然是查閱過文獻材料的,然后世《山海經(jīng)》學(xué)者對此均有論述,如清代學(xué)者郝懿行的《山海經(jīng)箋疏》注《呂氏春秋》之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”曰:“懿行案《呂氏春秋·求人篇云》:‘禹西至三面一臂之鄉(xiāng)?!敬?,郭說兩面人,本《魏志·東夷傳》?!盵2*]袁珂在《山海經(jīng)校注》中謂:“珂案:郭說本《三國志·魏志·東夷傳》,所引《呂氏春秋·求人篇》文,云“禹西至三面一臂之鄉(xiāng)?!盵27]可見,“禹西至三面一臂之鄉(xiāng)”即“禹西至”為“日月所入”之地,而不是“禹東至”,若是“禹東至’才是“日月所出”之地。所以,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多處載奇異之人,如“三身人”、“三臂人”等,但是,所載“一臂三面”人,只要一處,即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的“大荒山”,是故,那一如斯明晰特殊的存在特征,陳景河所謂“《山海經(jīng)》編簡錯亂,為學(xué)界所公認,本應(yīng)歸入北經(jīng)的事,錯亂到西經(jīng),本應(yīng)歸入西經(jīng)的內(nèi)容,被編入北經(jīng)的情況也很多”的問題,于“大荒山”而言,則絕不成能存在。
由上可知,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之“大荒山”之注解,郭璞利用了《呂氏春秋·求人篇》和《三國志·魏志·東夷傳》,查閱《呂氏春秋》,所謂“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也”一句,其原文為“禹西至三危之國,巫山之下,飲露吸氣之民,積金之山,其肱一臂三面之鄉(xiāng)白山?!盵2*]查閱《三國志·魏志·東夷傳》:“景初中,大興師旅,誅淵,又潛軍浮海,收樂浪、帶方之郡,然后海表謐然東夷屈就。其后高句麗變節(jié),又遣偏師致討,窮逃極遠,逾烏丸、骨都,過沃沮,踐肅慎之庭,東臨大海。長老說有異面之人,近日之所出,遂周不雅諸國,采其法俗,小大區(qū)別,各有名號,可得詳紀。雖蠻夷之邦,而俎豆之象存,中國失禮,求之四夷,猶信。故撰次其國,列其同異,以接前史之所未備焉?!惷妗?,何焯云:‘異當(dāng)做累,后云項中復(fù)有面也’”。[29]
查閱《三國志·魏志·東夷傳》,又有:“王頎別遣催討宮,盡其東界白山。問其耆老‘海東復(fù)有人不’,耆老言國人嘗搭船打魚,遭風(fēng)見吹數(shù)十日,東得一島,上有人,言語不相曉,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沈海。又言有一國亦在海中,純女無男。又說得一平民,從海中浮出,其身如中人衣,其兩袖長三丈。又得一破船,隨波出在海岸邊,有一人項中復(fù)有面,生得之,與語不相通,不食而死,其域皆在沃沮東大海中?!盵*0]是故,按《山海經(jīng)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三國志·魏書·東夷傳》及晉郭璞、清郝懿行與今人袁珂等學(xué)者研究,“大荒山”地處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,其報酬“一臂三面”,不成移易至“沃沮國”。而“沃沮國”報酬“復(fù)面”即“兩面”,故不成混淆“西經(jīng)”“大荒山”之“三面”人,故“大荒山”不是“沃沮國”,更不是“長白山”。
下述表白白山,多年以來,陳景河所有論證,均以“大荒山之長白山說”而鋪陳文獻、剪輯竄改“郭璞注”:
有人提出異議,認為女媧石并不是長白山所獨有;“大皇山”之為“大荒山”雖說得通,還嫌勉強白山。各人很希望找到“大為長白山的間接史料證據(jù)。其實,間接史料就載于《山海經(jīng)?大荒西經(jīng)》:
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大荒之山,日月所入白山。有人焉三面,是顓頊之子,三面一臂。三面之人不死,是為大荒之野。
那個“三面一臂”之鄉(xiāng)指何處呢白山?漢朝郭璞注云:
玄菟太守王頎至沃沮國,問其耆老,云:“復(fù)有一破船,隨波出在海岸邊,上有一人,頂(‘頂’當(dāng)為‘項’——筆者注)中復(fù)有面,與語不解,不食而死白山?!?/p>
郭璞所據(jù)是《三國志?魏志?東夷傳》:
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,濱大海而居……漢武元封二年伐朝鮮殺滿孫右右渠,分其地為四郡,以沃沮為玄菟郡……在單單大嶺之東白山。
那里的“蓋馬大山”、“單單大嶺”均系長白山差別時代的差別稱呼白山。[*1]
可見,陳景河為了回應(yīng)學(xué)界對其援引《魏書》、《北史》中的“大皇山”而為“大荒山”之量疑,從而不吝“剪輯竄改”、“抄襲偽造”文獻而援引《山海經(jīng)》白山。是故,陳景河的“那里所論“三面一臂”之鄉(xiāng)”與“那個‘三面一臂’之鄉(xiāng)指何處呢?”其兩“鄉(xiāng)”之論可謂異曲同工,陳景河以“那里”與“那個”的引導(dǎo)性邏輯鋪陳把讀者引向“晉人郭璞說明其地在長白山勿吉部”、“郭璞所據(jù)是《三國志?魏志?東夷傳》”之“蓋馬大山”、“單單大嶺”,此“系長白山差別時代的差別稱呼”,從而使讀者相信“大荒山即長白山”。顯然,陳景河稱道“郭璞所據(jù)是《三國志?魏志?東夷傳》”而引用“蓋馬大山”、“單單大嶺”,卻銳意避開《三國志?魏志?東夷傳》中的“兩面人”,從而避開“沃沮國”的“兩面人”,進而回避“大荒山”的“三面人”。
深思表白,陳氏以“郭璞所據(jù)是《三國志?魏志?東夷傳》”并給出“蓋馬大山”、“單單大嶺”引注,模糊并歪曲了后世學(xué)者及其“郭璞注”的本意白山。顯然,“郭璞注”的本意是“兩面人”出自“沃沮國”,但顛末陳氏的邏輯鋪陳,把“郭璞注”釀成了“大荒山”是“蓋馬大山”、“單單大嶺”,使“大荒山”釀成了“長白山”。
《山海經(jīng)》以“咸”曰山名者,有四:少咸之山、小咸之山、大咸之山、不咸之山,大小少咸在《山海經(jīng)·北山經(jīng)》,不咸在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北經(jīng)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不咸,有肅慎氏之國白山。”。顯然,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北經(jīng)》的“不咸山”乃長白山之時稱。而“元菟太守王頎”之“元菟”即“玄菟郡”為漢初所設(shè),“昭帝始元五年(公元前*2年)玄菟徙居勾麗,自單單大嶺以東,沃沮穢貊悉屬樂浪?!盵*2]其謂漢武帝征朝鮮之后,其子漢昭帝于始元五年(公元前*2年)便將玄菟族人遷居于高句麗之地,單單大嶺(長白山)以東之沃沮族、穢貊族皆歸屬于樂浪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東夷傳》:“漢武帝元封二年,伐朝鮮,殺滿孫右渠,分其地為四郡,以沃沮城為玄菟郡。”玄菟郡大約為公元10*年所設(shè)。元菟太守之王頎,當(dāng)時已在漢后,“不咸山”之本然,更無異議,故不成能再有“大荒山”的概念。時當(dāng)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所稱之“大荒山”,當(dāng)時尚無“玄菟”之說。而《山海經(jīng)》成書戰(zhàn)國,“長白山”時稱“不咸山”。上述表白,“耆老”所見之報酬“二面”,《山海經(jīng)·大荒西經(jīng)》之“大荒山”是三面人,此足證“大荒山”“不咸山”二山各具其位,人各有面,西北各別。
陳景河“剪輯竄改”與“偽造文獻”之邏輯鋪陳,時間頗長而深圖遠慮白山。那一過程表白,其十分熟悉《山海經(jīng)》與歷代研究與正文之文獻,而且查閱了相關(guān)的史料。只不外問題在于,陳景河為了適應(yīng)本身的“議程設(shè)置”而成心避開倒霉文獻,而有所選擇,曲至“剪輯竄改”與“偽造文獻“,曲至”抄襲“,為之以偷梁換柱,欺瞞學(xué)界,以到達本身的學(xué)術(shù)目標(biāo)。
正文:
[21]陳景河:《紅樓夢與長白山文化》,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(lián)書店出書,201*年9月第1版,第2*—2*頁白山。
[22]袁珂:《山海經(jīng)全譯》,貴州人民出書社,1991年12月第1版,第*1*頁白山。
[2*]許慎:《說文》白山。
[2*]段玉裁:《說文解字注》白山。
[2*]陳景河:《紅樓夢與長白山——大荒山小考》,載陳景河:《紅樓夢與長白山》,吉林文史出書社,201*年*月第1版,第1*頁白山。
[2*]《山海經(jīng)》[晉]郭璞注、[清]郝懿行箋疏,上海古籍出書社, 201*年*月第一版,**9頁白山。
[27]袁珂:《山海經(jīng)校注》,上海古籍出書社, 19*0年7月第一版,第*1*頁白山。
[2*]《呂氏春秋》吉印通書局,2011年10月第一版,**1頁白山。
[29]《三國志集解·魏書·東夷傳》,[晉]陳壽 撰,[南朝宋]裴松之 注,盧弼 集解,上海古籍出書社,9**頁白山。
[*0]《三國志集解·魏書·東夷傳》,[晉]陳壽 撰,[南朝宋]裴松之 注,盧弼 集解,上海古籍出書社,22**—22**頁白山。
[*1]陳景河:《“大荒山”補證》,載陳景河:《紅樓夢與長白山》,吉林文史出書社,201*年*月第1版,第*2頁白山。
[*2]《后漢書·東夷傳記》白山。